團隊

製作團隊

亞歷山德拉·德奧諾弗里奧博士

擁有義大利與希臘背景、在英格蘭生活的亞歷山德拉是一位視覺人類學家與導演。近年來,她一直運用紀錄片拍攝、動畫、戲劇及叙事等協作研究方法,探討移民相關議題。在她的社會與文化實踐中,她亦採用了類似的創意方法,創造社會場域以促進新的相遇與故事的交流。她在米蘭共同創辦了 Fandema 社區劇團、新移民義大利語學校 Asnada,以及關於母土的敘事計畫 MAdRI。她曾執導三部短篇紀錄片三部曲:《不存在的生命》(La Vita che non CIE, 2012)、《那是明天》(It Was Tomorrow, 2018,53 分鐘),並於 2025 年共同執導《致中國城的一封信》(A Letter to Chinatown),將社會研究與協作紀錄片相融合。

白莲娜

她於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並研究中國與國際政治。她的研究興趣聚焦於中國的全球化發展下,邊境、性別、身份、移民、親密關係與公民權的議題。

她嘗試後實證主義的研究方式,結合檔案、譜系學、人種誌以及協作視聽的研究方法。她將影像製作納入研究實踐,完成了兩部協作長篇紀錄片:《英國出生的華人》(British Born Chinese, 2015,47 分鐘)、《致中國城的一封信》(A Letter to Chinatown, 2025,47 分鐘),以及兩部短片:《邊境之人》(Border People, 2018,14 分鐘)、《集體婚禮》(Group Wedding, 2020,5 分鐘)。

基蘭·漢森

Kenawa Films 的紀錄片導演,現為曼徹斯特大學電影實踐講師。他曾於 2013 至 2015 年間參與《英國出生的華人》製作,並於 2023 至 2025 年重返製作團隊,擔任《致中國城的一封信》的錄音與剪輯工作。

何丹

他於 2014 年參與原始紀錄片《英國出生的華人》的拍攝,十年後,我們在《致中國城的一封信》中再次與他相遇。自那時以來,他已完成政治學學位,並在一家科技新創公司工作。我們追隨他在步入成年、遷居新城市的過程中所經歷的顛簸轉折,同時回望他的家庭與過去。

創意協作

威爾·哈里斯
創意寫作

是一位來自倫敦的詩人和作家。他是散文集《混血超人》(Mixed-Race Superman, 2018)以及詩集《RENDANG》(2020)和《兄弟詩》(Brother Poem, 2023)的作者。他曾獲得「前衛詩歌獎最佳首部詩集獎」(Forward Prize for Best First Collection),並入圍「T. S. 艾略特獎」。2024 年,他與丹(Dan)合作,協助其創作詩作〈致中國城的一封信〉(A Letter to Chinatown),此詩作為電影的收尾之音。

傑克·帕里 (藝名)
配樂作曲家

是一位來自英國謝菲爾德的聲音藝術家、作曲家及研究員。他為電影配樂的過程中,利用了丹演奏傳統樂器的錄音,並將其轉化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音色與旋律素材。

詹盧卡·阿巴特
影像藝術家

是一位常駐羅馬的藝術家及實驗電影導演。他的作品曾獲得「銀緞帶獎」(Nastro d’Argento)以及都靈電影節最佳短片獎,並在包括 MAXXI、廣島現代美術館(MOCA Hiroshima)、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等多個藝術節與博物館展出。他現於羅馬的 NABA(新美術學院)任教。

詹盧卡以「根」為起點——既具象也象徵性——創作了本片的動畫,透過多層次的拼貼動畫來探索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攜帶著的無形聯繫。

https://www.gianlucaabbate.com/